藝術動態
聯系我們
電話號碼:023-81983518
手機號碼:18696571197
郵箱:cqyyds@163.com
公司地址:重慶渝中區中山二路174號(文化宮綜合大樓)312室
重慶雕塑設計分享,談校園雕塑的價值與作用
信息來源:重慶雕塑 |
發布時間:2016年11月07日
重慶雕塑設計分享,談校園雕塑的價值與作用
談校園雕塑的價值與作用
雕塑這門實體空間藝術,區別于平面藝術與其他的藝術門類,他的藝術魅力在于他的實在性和占有空間性。所以雕塑的自從產生起就有著不同的安放地點,雕塑家們也根據不同的環境來設計和制作著。古代圖騰雕塑用來祭祀;陵墓雕塑用來紀念;現代城市雕塑用來代表和美化城,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隨著時代的發展還有著不同門類的雕塑在不斷的創新著古老的雕塑大家庭。校園雕塑就是隨著校園文化建設的而產生的,他要根據安放的學校不同,周圍環境不同,文化氛圍的不同等等因素來進行設計。但總的來說,校園雕塑也有著很多的共同點,他們都具有著延續文化傳統承載民族精神的作用,也都有著美化環境這一共同的責任,還有著教育未來的作用。
校園雕塑這個雕塑大家庭中的奇葩,在中國很多學校里都存在著。那什么是校園雕塑?他有什么樣的特征呢?校園雕塑是室外環境雕塑的一種,他以安放在各類校園里而得名。校園雕塑大概可以分幾個類型,一是紀念型的名人雕塑,二是文化符號性質的雕塑,三是啟迪思維的現代環境雕塑。這幾類雕塑有著不一樣的特點和作用,他們妝點著我們的校園環境,有自己的價值和作用。校園雕塑因其特定的人文環境就有著自己的一些特點,首先它的設計應該是符合學校環境的,包括歷史的環境、人文的環境和校園本身的環境。有了這三個環境它的設計才能夠合理。其次,它還要有這自己的功能性,包括著有一種與課堂教育不同的隱性的教育功能和思維教育的功能。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學生正值青春年少,這一心理更為突出。一個溫釋且藝術思想、氛圍濃厚的校園優雅環境,應該是我們每個大學生所追求的。作為美的載體校園雕塑,理當成為校園環境的一部分。校園雕塑有著這種美化的作用,一個美麗的校園,大多都有著不同的方式來共同的美化著,水景、園林、雕塑等等都是可以實現的,但雕塑的出現給了美一種文化意味,是更深沉的美麗。可以引導學生向美看齊。在當代很多大學新校區的建設中有很多校園雕塑都在美化校園,他們不是單純的美化,還帶有很深的文化印記。比如東北師范大學的生命廣場建設,有著幾種雕塑的形式匯聚于此,是一個美化環境的眼。《成仿晉》老校長看著后輩在繼承他的事業,具有象征意義的抽象雕塑預示著生命的偉大,這些都美化了校園環境,為生命科學學院以藝術的解讀。這種用校園雕塑美化校園的例子真是太多了,在南京大學,西北交通大學,黑龍江大學等等都有。校園雕塑無論是單獨存在還是和其他的藝術語言交融都具有美化校園環境的作用。
校園雕塑我認為有兩種教育作用,其一就是直接的名人雕像給學生的教育。這種教育是一種懷念式的,通過紀念歷史名人的事跡來給人以提醒,有榜樣的作用,在情景交融中得到與名人的精神交流。在很多的中小學里都有這樣的雕塑,比如全國很多以英雄命名的學校都有這樣的雕塑,雷鋒小學的《雷鋒》;尚志小學的《趙尚志》:靖宇小學的《楊靖宇》等等這些都能在小孩子幼小的心靈中起到教育作用,教育他們學習英雄的精神,繼承英雄的事業,是一種愛國主義很好的立體教材。在中學中也有這樣的例子,那就不是單純的英雄就可以的了這個年齡的學生崇拜科學,祟拜文化,校園里就出現了《愛迪生》《愛因斯坦》《達·芬奇》這些偶像。在大學中的這種文化就更趨于多樣化了,哈爾濱師范大學新區剛剛落成的行知廣場上就有很多的人在駐足觀看,拍照留念,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邁著輕快的步伐似乎是要去給同學們上課,并有這樣的提記:“哈爾濱師范大學在歷史進程中曾稱為行知師范學校,特立此像,以彰前賢,以勵后學”。雕塑家紀連路先生創作這件雕塑就是想秉承這樣一種精神,讓同學們感覺到陶行知這位偉大的教育家每天都能和大家在一起,讓每一位教師都能感受到他們在延續先生的路沒有停歇.在主雕塑周圍的浮雕墻上責表現著幾十位中外科學家,這些時代偉人與同學們伸手可觸,大家都可以輕松叫出他們的名字,說出他們的事跡,每個人都成為了同學們的榜樣,這些人將終生陪伴著大家,成為寶貴的精神財富.這些人在無聲 的教育著后人,告訴他們理想、信念和未來,這一切心靈的碰撞在課堂上是很難實現的。
其二就是美育的一種功能和一種思維的教育,在中國,重慶雕塑設計美育的教育是比較落后的,在應試教育的體系下,大量的美術,音樂課程被擠占,學生們的成長過程中可以說有一種美的缺失。這樣我們在課堂上就很難進行這樣的教育,校園的文化環境就能夠起到補充的作用,來提高視著的審美情趣。藝術品的創作是藝術家精神勞動的集中體現,他體現著藝術家不同與科學家的獨特的思維方式,李正道先生說:“科學的重大難題,都是由藝術的人思維予以突破和解決”。這樣的一種感性很強的思維能給在邏輯思維成長起來的人們一種思維上的沖擊,在欣賞校園藝術品中就能得到更多的思維啟迪。因此,校園雕塑有著不可代替的教育作用。
學校是人類文明的象征,是民族文明傳承的勝地,校園雕塑這種物化了的精神載體,在中國校園中上不斷的創新。校園雕塑在中國當代的發展之快,表現手段之豐富是前所未有過的,而且還出現了國際化的趨勢,這些都是我們走向國際的標志。校園雕塑正以他不斷創新的實踐美化著我們的校園,也在雨潤無聲中教育著我們的未來。

您可能關注的文章,雕塑材料的運用
雕塑藝術是最理想的藝術,它是物質材料與精神內容的和諧統一,雕塑所用的材料多于繪畫,而傳達的內容又吝嗇于繪畫,其美學基調也不像繪畫那樣,精神內容溢出物質形式,而是兩者高度契合,雕塑作品顯示著材料媒介本身的質地感,如《米洛的阿芙羅底德》通體是大理石特有的色澤,包括頭發、眸子、皮膚和裙衫。象牙雕《嫦娥奔月》中的月亮、嫦娥、玉兔和云塊,柔韌細膩,潔白無暇,這正是象牙的質地所致。英國雕塑家摩爾從不用同一種材料放大同一構思的作品,而是用木頭來完成金屬結構的作品,因而使得作品原有的金屬光澤具有另一種柔和的固定的體積感,這就說明即使是同一構思不同的材料媒介也會創造出不同的藝術風格,不同的材料能給人以不同的藝術感覺,不同材料的雕塑藝術品有著不同的美學情調。
雕塑作品中材料的藝術語言
雕塑材料的不同和對材料運用得如何,涉及到作品內容的體現。例如,《宋慶齡》雕像利用潔白的大理石表現偉大女性的純潔與高雅;而《思想者》則用青銅鑄造與深沉的內容相吻合;《歡樂柱》用侗族地區的木材雕成,使人感到親切和具有鄉土氣息。玉的質地堅硬細密、溫潤而有悅目的光澤適于表現小巧玲瓏的優美形象。象牙質地潔白明亮、細密光滑,堅硬且有韌性,不易斷裂,淺刻深鏤均可隨意成形,在所有的雕刻材料中,象牙最能表現出優美的藝術感覺。
花崗石最適于表現崇高的藝術感覺。花崗石由石英、長石和少量的暗色礦物組成,具有晶體的粒狀結構和玻璃光澤,外觀粗礪、質地堅脆,因此雕刻成品宜呈整塊,既不太深陷,又不太枝出。如漢代的霍去病墓前的《馬踏匈奴》,雕塑堪稱代表之作,一匹雄偉健壯的駿馬將一個匈奴侵略者踏倒在地,馬與匈奴是連在一起的整塊巖石,除馬的頭部稍有突出外,其它部分如耳、尾、腿均以較淺的陰線刻鑿,與四肢之間的匈奴相連,這種渾然一體的結構,加上粗礫的表面,使雕像顯示出渾厚博大的氣派。
材料賦予雕塑作品靈魂
雕塑家還注意作品顯示材質的美感,使材質自身的審美價值得以體現。例如,漢代霍去病墓石雕中的《伏虎》,利用石料自然形態稍事加工,使其神形得以體現,氣勢雄渾,充分顯示石質材料本身的屬性特征。印鈕《鱉》,巧用石材中的色斑雕琢成鱉,其余部分保持質材原貌特征使之富有情趣。
例如利用一塊上端有一條白色的暗紋渾圓的大石材料,刻成《蝦》的脊梁。石尖上隨意鑿幾個圓圈,算是眼睛和嘴巴,反正這個渾圓的肚子已經充分體現了《蝦》的特征,眼和嘴只要去意會一下就行了。而另一邊竟依然是塊不成形的頑石(可能本來靠在山邊,不會有人去仔細端詳)。總之,就這么寥寥幾刀,一個胖墩墩的大肚子《蝦》已經精彩入神。一頭《石豬》也同樣如此。一塊好像是天然形成的三楞長石,只刻了個長嘴和兩個獠牙,兩側只用單刀刻出小腿,立即出現了一頭帶點野性的豬匍匐在地,仿佛蹴之即起的樣子。
《躍馬》則更為動人。用一塊向上崛起的三角形巨石材料,它本身就有一種向前沖刺的感覺。利用這一點,雕刻出了一匹強悍有力的馬頭。在這總的三角形里,再刻出一個對屈膝躍起的巨蹄,而身子和后腿只是隨刀刻去,聊以達意,因總的石勢和點睛之處,材石已經神形俱定了。 這種對天然材質的領悟和運用,是對材料自然之美的理解和尊重。從某種程度來說是雕塑材料決定著雕塑作品的靈魂。
又如阿爾福萊特.凱茨的《四架椅子》的雕塑作品中,使用的是經得起時間推移考驗的特殊金屬和自然云石作為材料,選擇最為人熟知的物象“椅子”作造型語言,充滿寓意地以大自然元素“火、水、空氣、地球”命名,引發人們無盡的思考。《四架椅子》在非動力的氛圍中、在光線的投射下散發著耐人尋味的魅力。在清晨初升的陽光照射下,在夜晚月光的灑沐下,四架椅子仿佛在靜靜地召喚我們——坐下吧,來喝一杯,我們有著無窮的快樂。”《四架椅子》雕塑作品中材料的用運,使一個普通的題材得到了完美升華。
雕塑藝術發展與材料變革
縱觀整個藝術發展的歷史看,所有的藝術革新都離不開材料、技法、樣式和觀念等幾個方面,而材料的變革與藝術的發展和創新,有著不可分裂的關系。藝術上的創新,其焦點往往集中在對傳統的態度上,是繼承還是發揚,實際上體現新舊事物的對立統一關系,新的藝術形式的產生多半來自舊的藝術形式的蛻變或否定,沒有舊,就不存在新,新是舊的對立面,今是古的對立面,兩者又互為依存,任何藝術創新都脫離不了這個規律。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時代的變遷,雕塑的語匯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它的形態和手段被人們從各方面發揮得淋漓盡致,現代科技的發展,新材料的運用,以及場所雕塑和廢品雕塑的出現,完全打破了傳統雕塑的概念,雕塑上人們空見慣的各種生動活潑惟妙惟肖的具象造型漸漸隱退,五彩繽紛的抽象,半抽象的形態以及各種各樣的與現代工業、現代科技相結合的材料與制作出現。雕塑語言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豐富,開創了雕塑藝術自由發展和形式多樣化的新紀元。
如1998年王洪亮以石木等綜合材料創作出一組帶有裝置意味的系列作品《新石器·打擊系列》。在實踐中為雕塑的觀念與材料在雕塑中運用拓展了更大空間,做出了可喜的嘗試。材料媒介是雕塑藝術信息的物質載體,不同的材料所傳達出不同的藝術語言,給人以不同的藝術審美感受。
雕塑藝術家對材料的思考,決定了他對雕塑藝術的思考。雕塑藝術的發展與材料的變革有著不可分的關系,雕塑藝術發展的個性、多元性、時代性,對材料提出了新的挑戰,藝術觀念的發展必然擴大雕塑材料的范圍,當傳統雕塑材料使用到一定的時候,新的雕塑材料就會出現,運用新的材料,能觸發新的藝術感覺,從而也為雕塑藝術的創新和發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談校園雕塑的價值與作用
雕塑這門實體空間藝術,區別于平面藝術與其他的藝術門類,他的藝術魅力在于他的實在性和占有空間性。所以雕塑的自從產生起就有著不同的安放地點,雕塑家們也根據不同的環境來設計和制作著。古代圖騰雕塑用來祭祀;陵墓雕塑用來紀念;現代城市雕塑用來代表和美化城,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隨著時代的發展還有著不同門類的雕塑在不斷的創新著古老的雕塑大家庭。校園雕塑就是隨著校園文化建設的而產生的,他要根據安放的學校不同,周圍環境不同,文化氛圍的不同等等因素來進行設計。但總的來說,校園雕塑也有著很多的共同點,他們都具有著延續文化傳統承載民族精神的作用,也都有著美化環境這一共同的責任,還有著教育未來的作用。
校園雕塑這個雕塑大家庭中的奇葩,在中國很多學校里都存在著。那什么是校園雕塑?他有什么樣的特征呢?校園雕塑是室外環境雕塑的一種,他以安放在各類校園里而得名。校園雕塑大概可以分幾個類型,一是紀念型的名人雕塑,二是文化符號性質的雕塑,三是啟迪思維的現代環境雕塑。這幾類雕塑有著不一樣的特點和作用,他們妝點著我們的校園環境,有自己的價值和作用。校園雕塑因其特定的人文環境就有著自己的一些特點,首先它的設計應該是符合學校環境的,包括歷史的環境、人文的環境和校園本身的環境。有了這三個環境它的設計才能夠合理。其次,它還要有這自己的功能性,包括著有一種與課堂教育不同的隱性的教育功能和思維教育的功能。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學生正值青春年少,這一心理更為突出。一個溫釋且藝術思想、氛圍濃厚的校園優雅環境,應該是我們每個大學生所追求的。作為美的載體校園雕塑,理當成為校園環境的一部分。校園雕塑有著這種美化的作用,一個美麗的校園,大多都有著不同的方式來共同的美化著,水景、園林、雕塑等等都是可以實現的,但雕塑的出現給了美一種文化意味,是更深沉的美麗。可以引導學生向美看齊。在當代很多大學新校區的建設中有很多校園雕塑都在美化校園,他們不是單純的美化,還帶有很深的文化印記。比如東北師范大學的生命廣場建設,有著幾種雕塑的形式匯聚于此,是一個美化環境的眼。《成仿晉》老校長看著后輩在繼承他的事業,具有象征意義的抽象雕塑預示著生命的偉大,這些都美化了校園環境,為生命科學學院以藝術的解讀。這種用校園雕塑美化校園的例子真是太多了,在南京大學,西北交通大學,黑龍江大學等等都有。校園雕塑無論是單獨存在還是和其他的藝術語言交融都具有美化校園環境的作用。
校園雕塑我認為有兩種教育作用,其一就是直接的名人雕像給學生的教育。這種教育是一種懷念式的,通過紀念歷史名人的事跡來給人以提醒,有榜樣的作用,在情景交融中得到與名人的精神交流。在很多的中小學里都有這樣的雕塑,比如全國很多以英雄命名的學校都有這樣的雕塑,雷鋒小學的《雷鋒》;尚志小學的《趙尚志》:靖宇小學的《楊靖宇》等等這些都能在小孩子幼小的心靈中起到教育作用,教育他們學習英雄的精神,繼承英雄的事業,是一種愛國主義很好的立體教材。在中學中也有這樣的例子,那就不是單純的英雄就可以的了這個年齡的學生崇拜科學,祟拜文化,校園里就出現了《愛迪生》《愛因斯坦》《達·芬奇》這些偶像。在大學中的這種文化就更趨于多樣化了,哈爾濱師范大學新區剛剛落成的行知廣場上就有很多的人在駐足觀看,拍照留念,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邁著輕快的步伐似乎是要去給同學們上課,并有這樣的提記:“哈爾濱師范大學在歷史進程中曾稱為行知師范學校,特立此像,以彰前賢,以勵后學”。雕塑家紀連路先生創作這件雕塑就是想秉承這樣一種精神,讓同學們感覺到陶行知這位偉大的教育家每天都能和大家在一起,讓每一位教師都能感受到他們在延續先生的路沒有停歇.在主雕塑周圍的浮雕墻上責表現著幾十位中外科學家,這些時代偉人與同學們伸手可觸,大家都可以輕松叫出他們的名字,說出他們的事跡,每個人都成為了同學們的榜樣,這些人將終生陪伴著大家,成為寶貴的精神財富.這些人在無聲 的教育著后人,告訴他們理想、信念和未來,這一切心靈的碰撞在課堂上是很難實現的。
其二就是美育的一種功能和一種思維的教育,在中國,重慶雕塑設計美育的教育是比較落后的,在應試教育的體系下,大量的美術,音樂課程被擠占,學生們的成長過程中可以說有一種美的缺失。這樣我們在課堂上就很難進行這樣的教育,校園的文化環境就能夠起到補充的作用,來提高視著的審美情趣。藝術品的創作是藝術家精神勞動的集中體現,他體現著藝術家不同與科學家的獨特的思維方式,李正道先生說:“科學的重大難題,都是由藝術的人思維予以突破和解決”。這樣的一種感性很強的思維能給在邏輯思維成長起來的人們一種思維上的沖擊,在欣賞校園藝術品中就能得到更多的思維啟迪。因此,校園雕塑有著不可代替的教育作用。
學校是人類文明的象征,是民族文明傳承的勝地,校園雕塑這種物化了的精神載體,在中國校園中上不斷的創新。校園雕塑在中國當代的發展之快,表現手段之豐富是前所未有過的,而且還出現了國際化的趨勢,這些都是我們走向國際的標志。校園雕塑正以他不斷創新的實踐美化著我們的校園,也在雨潤無聲中教育著我們的未來。

您可能關注的文章,雕塑材料的運用
雕塑藝術是最理想的藝術,它是物質材料與精神內容的和諧統一,雕塑所用的材料多于繪畫,而傳達的內容又吝嗇于繪畫,其美學基調也不像繪畫那樣,精神內容溢出物質形式,而是兩者高度契合,雕塑作品顯示著材料媒介本身的質地感,如《米洛的阿芙羅底德》通體是大理石特有的色澤,包括頭發、眸子、皮膚和裙衫。象牙雕《嫦娥奔月》中的月亮、嫦娥、玉兔和云塊,柔韌細膩,潔白無暇,這正是象牙的質地所致。英國雕塑家摩爾從不用同一種材料放大同一構思的作品,而是用木頭來完成金屬結構的作品,因而使得作品原有的金屬光澤具有另一種柔和的固定的體積感,這就說明即使是同一構思不同的材料媒介也會創造出不同的藝術風格,不同的材料能給人以不同的藝術感覺,不同材料的雕塑藝術品有著不同的美學情調。
雕塑作品中材料的藝術語言
雕塑材料的不同和對材料運用得如何,涉及到作品內容的體現。例如,《宋慶齡》雕像利用潔白的大理石表現偉大女性的純潔與高雅;而《思想者》則用青銅鑄造與深沉的內容相吻合;《歡樂柱》用侗族地區的木材雕成,使人感到親切和具有鄉土氣息。玉的質地堅硬細密、溫潤而有悅目的光澤適于表現小巧玲瓏的優美形象。象牙質地潔白明亮、細密光滑,堅硬且有韌性,不易斷裂,淺刻深鏤均可隨意成形,在所有的雕刻材料中,象牙最能表現出優美的藝術感覺。
花崗石最適于表現崇高的藝術感覺。花崗石由石英、長石和少量的暗色礦物組成,具有晶體的粒狀結構和玻璃光澤,外觀粗礪、質地堅脆,因此雕刻成品宜呈整塊,既不太深陷,又不太枝出。如漢代的霍去病墓前的《馬踏匈奴》,雕塑堪稱代表之作,一匹雄偉健壯的駿馬將一個匈奴侵略者踏倒在地,馬與匈奴是連在一起的整塊巖石,除馬的頭部稍有突出外,其它部分如耳、尾、腿均以較淺的陰線刻鑿,與四肢之間的匈奴相連,這種渾然一體的結構,加上粗礫的表面,使雕像顯示出渾厚博大的氣派。
材料賦予雕塑作品靈魂
雕塑家還注意作品顯示材質的美感,使材質自身的審美價值得以體現。例如,漢代霍去病墓石雕中的《伏虎》,利用石料自然形態稍事加工,使其神形得以體現,氣勢雄渾,充分顯示石質材料本身的屬性特征。印鈕《鱉》,巧用石材中的色斑雕琢成鱉,其余部分保持質材原貌特征使之富有情趣。
例如利用一塊上端有一條白色的暗紋渾圓的大石材料,刻成《蝦》的脊梁。石尖上隨意鑿幾個圓圈,算是眼睛和嘴巴,反正這個渾圓的肚子已經充分體現了《蝦》的特征,眼和嘴只要去意會一下就行了。而另一邊竟依然是塊不成形的頑石(可能本來靠在山邊,不會有人去仔細端詳)。總之,就這么寥寥幾刀,一個胖墩墩的大肚子《蝦》已經精彩入神。一頭《石豬》也同樣如此。一塊好像是天然形成的三楞長石,只刻了個長嘴和兩個獠牙,兩側只用單刀刻出小腿,立即出現了一頭帶點野性的豬匍匐在地,仿佛蹴之即起的樣子。
《躍馬》則更為動人。用一塊向上崛起的三角形巨石材料,它本身就有一種向前沖刺的感覺。利用這一點,雕刻出了一匹強悍有力的馬頭。在這總的三角形里,再刻出一個對屈膝躍起的巨蹄,而身子和后腿只是隨刀刻去,聊以達意,因總的石勢和點睛之處,材石已經神形俱定了。 這種對天然材質的領悟和運用,是對材料自然之美的理解和尊重。從某種程度來說是雕塑材料決定著雕塑作品的靈魂。
又如阿爾福萊特.凱茨的《四架椅子》的雕塑作品中,使用的是經得起時間推移考驗的特殊金屬和自然云石作為材料,選擇最為人熟知的物象“椅子”作造型語言,充滿寓意地以大自然元素“火、水、空氣、地球”命名,引發人們無盡的思考。《四架椅子》在非動力的氛圍中、在光線的投射下散發著耐人尋味的魅力。在清晨初升的陽光照射下,在夜晚月光的灑沐下,四架椅子仿佛在靜靜地召喚我們——坐下吧,來喝一杯,我們有著無窮的快樂。”《四架椅子》雕塑作品中材料的用運,使一個普通的題材得到了完美升華。
雕塑藝術發展與材料變革
縱觀整個藝術發展的歷史看,所有的藝術革新都離不開材料、技法、樣式和觀念等幾個方面,而材料的變革與藝術的發展和創新,有著不可分裂的關系。藝術上的創新,其焦點往往集中在對傳統的態度上,是繼承還是發揚,實際上體現新舊事物的對立統一關系,新的藝術形式的產生多半來自舊的藝術形式的蛻變或否定,沒有舊,就不存在新,新是舊的對立面,今是古的對立面,兩者又互為依存,任何藝術創新都脫離不了這個規律。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時代的變遷,雕塑的語匯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它的形態和手段被人們從各方面發揮得淋漓盡致,現代科技的發展,新材料的運用,以及場所雕塑和廢品雕塑的出現,完全打破了傳統雕塑的概念,雕塑上人們空見慣的各種生動活潑惟妙惟肖的具象造型漸漸隱退,五彩繽紛的抽象,半抽象的形態以及各種各樣的與現代工業、現代科技相結合的材料與制作出現。雕塑語言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豐富,開創了雕塑藝術自由發展和形式多樣化的新紀元。
如1998年王洪亮以石木等綜合材料創作出一組帶有裝置意味的系列作品《新石器·打擊系列》。在實踐中為雕塑的觀念與材料在雕塑中運用拓展了更大空間,做出了可喜的嘗試。材料媒介是雕塑藝術信息的物質載體,不同的材料所傳達出不同的藝術語言,給人以不同的藝術審美感受。
雕塑藝術家對材料的思考,決定了他對雕塑藝術的思考。雕塑藝術的發展與材料的變革有著不可分的關系,雕塑藝術發展的個性、多元性、時代性,對材料提出了新的挑戰,藝術觀念的發展必然擴大雕塑材料的范圍,當傳統雕塑材料使用到一定的時候,新的雕塑材料就會出現,運用新的材料,能觸發新的藝術感覺,從而也為雕塑藝術的創新和發展提供了新的可能。